“杨生自言识音律”的出处是哪里
苏轼这句"杨生自言识音律"简直像极了当代朋友圈里的凡尔赛大师——人家杨道士明明两袖清风只剩膝盖骨,偏要抱着洞箫凹文艺人设。老苏头这波操作,表面写音乐,实则暗戳戳给996打工人们递了本《职场生存手册》。
看看杨道士的生存哲学:水灾旱灾都不慌,扁舟一叶当房车,露宿泥行玩荒野求生。这不就是古代版"断舍离"代言人?反观我们现代人,加班没空调就哀嚎,手机没信号就抓狂,活像被科技豢养的金丝雀。
更绝的是苏轼埋的彩蛋:音乐不是装X工具,而是续命良药。就像今天打工人耳机里的白噪音,杨道士的洞箫声是穿越苦难的BGM。建议各位社畜学学这种"精神蹦迪法"——压力大时别急着灌咖啡,试试给生活配个乐,说不定就能像苏大学士那样,把黄连日子熬成蜂蜜段子。
(思考题:要是杨道士活在今天,是会开直播教民乐速成班,还是在地铁口卖艺被城管追?这灵魂拷问可比"to be or not to be"更扎心呐!)
“杨生自言识音律”出自宋代苏轼的《次韵孔毅父久旱已而甚两三首》。
“杨生自言识音律”全诗
《次韵孔毅父久旱已而甚两三首》
宋代 苏轼
天公号令不再出,十日愁霖并为一。
君家有田水冒田,我家无田忧入室。
不如西州杨道士,万里随身惟两膝。
沿流不恶泝亦佳,一叶扁舟任飘突。
山芎麦麴都不用,泥行露宿终无疾。
夜来饥肠如转雷,旅愁非酒不可开。
杨生自言识音律,洞箫入手清且哀。
不须更待秋井塌,见人白骨方衔杯。
作者简介(苏轼)
苏轼(1037-1101),北宋文学家、书画家、美食家。字子瞻,号东坡居士。汉族,四川人,葬于颍昌(今河南省平顶山市郏县)。一生仕途坎坷,学识渊博,天资极高,诗文书画皆精。其文汪洋恣肆,明白畅达,与欧阳修并称欧苏,为“唐宋八大家”之一;诗清新豪健,善用夸张、比喻,艺术表现独具风格,与黄庭坚并称苏黄;词开豪放一派,对后世有巨大影响,与辛弃疾并称苏辛;书法擅长行书、楷书,能自创新意,用笔丰腴跌宕,有天真烂漫之趣,与黄庭坚、米芾、蔡襄并称宋四家;画学文同,论画主张神似,提倡“士人画”。著有《苏东坡全集》和《东坡乐府》等。